楚人隐形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楚人隐形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与文本解析探究 楚人隐

一、原文与出处

原文(综合版本):

> 楚人贫居,读《淮南子》,得“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”,遂于树下仰取叶。螳螂执叶伺蝉,以摘之。叶落树下,树下先有落叶,不能复分别。扫取数斗归,一一以叶自障,问其妻曰:“汝见我不”妻始时恒答言“见”,经日,乃厌倦不堪,绐云“不见”。嘿然大喜,赍叶入市,对面取人物,吏遂缚诣县。县官受辞,自说本末,官大笑,放而不治。

出处

  • 选自三国魏邯郸淳《笑林》,是我国最早的古代笑话集,原书已佚,现存内容辑录于《太平御览》等典籍。
  • 二、关键注释

    1. :侦候,观察。

    2. 自鄣叶:遮蔽自己的树叶(“鄣”通“障”)。

    3. (dài):欺骗。

    4. (jī):携带。

    5. 诣县:到县衙(“诣”指前往)。

    6. 经日:经过一整天。

    7. 嘿然:通“默然”,沉默不语的样子。

    通假字

  • 不 → 否(表示疑问)。
  • 鄣 → 障(遮蔽)。
  • 嘿 → 默(沉默)。
  • 三、全文翻译

    楚国有个穷书生,读《淮南子》时得知“螳螂用树叶遮蔽自己捕蝉,可隐身”,于是在树下仰头寻找这种树叶。他摘取螳螂遮挡自身的叶子,但叶落树下,与原有落叶混杂难辨。他扫了几斗树叶回家,逐一用叶子遮住自己问妻子:“你看得见我吗”妻子起初总答“看得见”,但经整天纠缠后厌烦,哄骗说“看不见”。楚人暗自狂喜,带着树叶到集市当面偷窃,被官吏抓获押至县衙。县官听完事务经过大笑,释放了他。

    四、文言聪明

    1. 省略句

  • “(楚人)遂于树下仰取叶”省略主语。
  • “吏遂缚(之)诣县”省略宾语。
  • 2. 一词多义

  • :处于(居贫) / 停留(居十日)。
  • :供词(县官受辞) / 告别(旦辞爷娘去)。
  • 五、文章启示

    1. 讽刺意义

  • 批判盲目相信书本、缺乏独立思索的愚昧行为,讽刺贪图不劳而获的愚蠢心态。
  • 2. 现实意义

  • 做事需脚踏实地,不可自欺欺人;观察难题要全面,避免“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”。
  • 相关成语

  • 一叶障目:比喻被局部现象迷惑,看不清整体。
  • 六、阅读练习题

    1. 解释加点词

  • 居贫:生活贫困(居,处于)。
  • 吏遂缚诣县:到……去。
  • 2. 翻译句子

  • “螳螂伺蝉自障叶,可以隐形”:螳螂躲在树叶后观察蝉,这片叶子可用来隐藏身体。
  • 3. 成语概括:一叶障目。

    4. 楚人形象:贪婪愚蠢,企图用不正当手段获利。

    七、文学常识

  • 作者:邯郸淳,三国时期书法家、文学家,著有《笑林》,被誉为“笑话始祖”。
  • 作品特点:以讽刺性寓言为主,语言诙谐,揭示人性弱点。
  • 引用来源:综合等网页内容整理。如需进一步分析或练习题答案,可参考原文及注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