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用成语怎么形容打了胜仗?
打了胜仗”可以用下面内容成语来形容:
师回朝、凯旋而归、得胜回朝、红旗报捷、振旅而归。
二、“打了胜仗”怎么用成语形容?
打了胜仗”可以用下面内容成语来形容:班师回朝、凯旋而归、得胜回朝、红旗报捷、振旅而归。
、班师回朝拼音 bān shī huí cháo解释 班:调回。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,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。
、凯旋而归拼音 kǎi xuán ér guī解释 打仗得胜后返回。
、得胜回朝拼音 dé shèng huí cháo解释 朝:朝廷。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。现泛指胜利归来。
、红旗报捷拼音 hóng qí bào jié解释 清代军队出征,打了胜仗,派专人手持红旗,急驰进京报捷。现用作报喜的意思。
、振旅而归拼音 zhèn lǚ ér guī解释 旅:军队。整顿好军队返回。多指部队作战胜利归来。
三、拿破仑一生打了几次胜仗?
破仑·波拿巴(1769年8月15日-1821年5月5日),即拿破仑一世,出生于科西嘉岛,十九世纪法国辉煌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。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(1799年-1804年),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(1804年-1815年)。
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,把共和国变成帝国。在位期间称“法国人的皇帝”,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。
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,颁布了《拿破仑法典》,完善了全球法律体系,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民族的社会秩序。对外他率军五破英、普、奥、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,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,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,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。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,发动了拿破仑战争,成为了意大利国王、莱茵邦联的保护者、瑞士联邦的仲裁者、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(包含各法国殖民地、荷兰殖民地、西班牙殖民地等)。在最辉煌时期,欧洲除英国外,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。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,创新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。
破仑于1814年退位,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。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。1821年5月5日,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。1840年,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,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(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)。
一生打了四十多次胜仗。
四、1919年前中国打了什么胜仗?
919年前中国打了胜仗是中法战争。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,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,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。
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;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。战争经过中,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,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: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,并一度攻占基隆,却因沪尾(今台北县淡水镇)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,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;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,导致由恭亲王奕?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(甲申易枢),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,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,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,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。
五、三国志关羽打了几许胜仗?
共3次
一次白马之战,曹操和袁绍大战,袁绍派颜良出战,在白马之战,关羽相助曹操,阵斩颜良而还。
二次绝北道之战阻碍曹魏交通,迟滞补给。
三次襄樊之战,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7军解襄樊之围,后连绵暴雨引发汉水洪灾,于禁七军全部被淹,关羽趁机坐大船进攻,降于禁斩庞德,俘虏三万余曹军。
六、唐朝有哪些功勋卓著的战将?打了哪些胜仗?
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人才辈出,其中的李孝恭、李靖、李勣、阿史那社尔、薛仁贵、郭子仪、李光弼、李晟、韦皋及李愬等十大名将,有的为大唐的建立征战四方,有的在维护边疆安全中战功累累,有的在维护中央统治,对地方藩镇的战争中屡立战功。
孝恭(591年-640年),唐朝宗室、名将。西魏、北周八柱国其中一个李虎曾孙,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,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,唐高祖李渊的堂侄。唐朝建立后封赵郡王。武德二年(619年),任信州总管,次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,立下战功,升任荆州大总管,后因治理荆州有方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,武德六年(623年),又率军攻打辅公祏,用一年时刻将江南平定,因功拜扬州大都督,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,又历任凉州都督、晋州刺史。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,改封河间郡王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,暴病身亡,年五十岁。诏赠司空、扬州都督,陪葬献陵,谥元,配享高祖庙庭。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一个。
国景武公李靖(571年-649年7月2日),字药师,汉族,雍州三原(今陕西三原县东北)人。隋末唐初将领,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。后封卫国公,世称李卫公。李靖善于用兵,长于谋略,原为隋将,后效力李唐,为唐王朝的建立进步立下赫赫战功,南平萧铣、辅公祐,北灭东突厥,西破吐谷浑。去世后谥曰景武,陪葬昭陵。著有数种兵书,惟多亡佚。
国贞武公李勣(594年-669年,“勣”音“绩”),原名徐世勣,字懋功。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,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,汉族,曹州离狐(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)人,唐初名将,与李靖并称,被封为英国公,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一个。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,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其中一个,曾破东突厥、高句丽,功勋卓著。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、唐太宗、唐高宗三朝,出将入相,深得朝廷信赖和重任,被朝廷倚之为长城。显庆二年(657年)奉旨与许敬宗、苏敬、孔志约、于志宁等编《新修本草》二十卷,被认为是全球上最早出现的药典。总章二年(669年)十二月初三戊申日,李勣卒,享年七十六岁,唐高宗辍朝七日,赠李勣太尉、扬州大都督,谥号贞武,陪葬昭陵。
史那·社尔(604年-655年),唐初名将,突厥王族,处罗可汗次子。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,设牙旗于漠北,统帅铁勒、薛延陀等部族,后被薛延陀击败,率部西迁,并趁西突厥内乱,夺取其近半国土,自称都布可汗,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,只得逃奔高昌国。 贞观九年(635年),社尔率部投奔唐朝,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,尚衡阳长公主,拜驸马都尉。此后,社尔随侯君集平高昌,封毕国公,又先后征讨高句丽、薛延陀的战争,屡立军功。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,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,率领铁勒、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龟兹,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。后升任右卫大将军,加镇军大将军。永徽六年(655年),社尔去世,赠辅国大将军、并州都督,谥曰元,陪葬昭陵。 薛仁贵(公元614年-683年3月24日),名礼,字仁贵,汉族,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(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),唐朝名将,著名军事家,政治家。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,在贞观末年投军,征战数十年,曾大败九姓铁勒,降服高句丽,击破突厥,功勋卓著,留下“良策息干戈”、“三箭定天山”、“神勇收辽东”、“仁政高丽国”、“爱民象州城”、“脱帽退万敌”等故事。
子仪(697年-781年),华州郑县(今陕西华县)人,祖籍山西太原,唐代政治家、军事家。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,积功至九原太守,一直未受重用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,率军勤王,收复河北、河东,拜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公元757年,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、东都洛阳,以功加司徒,封代国公。758年,进位中书令。759年,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,被解除兵权,处于闲官。公元762年,太原、绛州兵变,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,出镇绛州,不久又被解除兵权。公元763年,仆固怀恩勾结吐蕃、回纥入侵,长安失陷。郭子仪被再度启用,任关内副元帅,再次收复长安。公元765年,吐蕃、回纥再度联兵内侵,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,并击溃吐蕃,稳住关中。公元779年,郭子仪被尊为“尚父”,进位太尉、中书令。781年,郭子仪去世,追赠太师,谥号忠武。 李光弼(708年-764年),中国唐代营州柳城(今辽宁省朝阳)人,契丹族。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(756)初,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,参与平定安史之乱。乾元二年(759)七月,任天下兵马副元帅,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军。宦官程元振、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,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。病死徐州,年五十七岁。追赠司空、太保,谥曰武穆。李光弼墓,在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1公里处。
晟(727年-793年),字良器,洮州临潭(今属甘肃)人,唐朝宰相、军事家。李晟原为边镇裨将,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,封合川郡王。后来,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。建中二年(781年),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。建中四年(783年),泾原兵变,李晟前往奉天勤王,加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兼京畿、渭北、鄜坊、商华兵马副元帅。兴元元年(784年),李晟收复长安,平定朱泚之乱,兼任凤翔、陇右、泾原三镇节度使、行营副元帅,改封西平郡王。贞元三年(787年),李晟被罢去兵权,改封太尉。贞元九年(793年),李晟去世,追赠太师,谥号忠武。
皋(746年—805年9月13日),字城武。京兆万年(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中期名臣,韦元礼七世孙,韦贲之子,出身京兆韦氏,排行二十三。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为建陵挽郎。大历初任华州参军,后历佐使府。德宗建中四年(783年)以功擢陇州节度使,兴元元年(784年)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。贞元元年(785年),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,在蜀二十一年,和南诏,拒吐蕃,累加至中书令、检校太尉,封南康郡王。顺宗永贞元年(805年)卒,年六十,赠太师,谥忠武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三首。
武公李愬(sù)(773年—821年),字符直。洮州临潭(今属甘肃)人。唐代中期名将,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,有谋略,善骑射。因家族背景任协律郎、卫尉少卿等职。 从小慈孝过人,李晟死后,与兄李宪坚持为父庐墓三年。历任太子右庶子,坊、晋二州刺史,金紫光禄大夫,太子詹事。元和十二年(816年),任左散骑常侍、邓州刺史、御史大夫、随唐邓三州节度使,奉命与田弘正、李光颜等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。于次年(817年)雪夜袭蔡州,生擒吴元济,平定淮西。战后以功拜检校尚书左仆射,兼襄州刺史、山南东道节度、八州观察使、上柱国,封凉国公。后任武宁节度使,大破叛乱的李师道,连续十一战皆胜。元和十五年(公元820年),任检校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潞州大都督府长史、昭义节度使,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。长庆元年(821年),田弘正遇害,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,因病重未果,只得返回洛阳养病,任太子少保。同年十月卒,赠太尉,谥号武。
七、三国时期,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哪些胜仗?
三国演义》里,胜仗有火烧博望,火烧新野,火烧赤壁,荆州争夺战,荆西四郡之战,葭孟关大战,雒城攻防战,汉中大战,八阵图之战《三国志’里面,赤壁之战前大部分战役都是刘备自己亲手指挥的,赤壁之战诸葛亮也只一个联络通讯人员,夺取荆州靠的是与孙权商量暂借的,根本没展开过大规模会战,荆西之战也是刘备自己策划指挥的,夺取益州诸葛亮是在庞统死后作为后备力量参与的,汉中大战诸葛亮在成都负责后勤,刘备身边的总参谋长是法正
八、张学良打过胜仗吗?
p>他到底打没打胜仗,其他的不可信,你找找个人的回忆录,那是他嘴里说的,如果没西安事变,张学良什么也不是,蒋把他一关,,成了爱国的代表,名垂千古。
如果不是西安事变,今日历史该怎么评价这位不抵抗将军,风流将军,大烟将军?九一八几百日军挑了营,128名日军拿下北口长城?
九、刘备胜仗多吗?
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,很多人认为刘备一个只会假仁假义哭鼻子的伪君子,不但前半生颠沛流离,更是被世人冠上了屡败屡战的头衔,那么,就是这样一个从落魄皇族历经数十年成为季汉昭烈帝的人,在诚实的历史中又打过几许胜仗呢?
备出身微末,和汉末大多数诸侯一样,都是借助黄巾的起义风才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,其实在东汉末年,各地起义频发,作乱于幽州的张纯张居、波及三辅的西凉羌祸,马腾韩遂等,乃至于最终波及大汉十三州的黄巾起义,不但将大汉的局势搅浑,更是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豪,刘备就在此列。
谈到刘备的时候,每个人都会想到一个词——贩履织席,其实受到演义和影视剧的混淆,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在举兵之前都是靠卖草鞋维持生计,其实这和现实相去甚远,所谓贩履织席,是刘备年幼时丧父,为了生存下去,才去做的事务,而随着刘备的长大,他也不再是那个乡野少年,刘备游历天下,拜卢植为师,并因此有了一定的名声,在老家涿郡,刘备也在少年郎群体中闯出了赫赫威名,关张就是在那时候开始跟随刘备的,而资助刘备起兵的张世平和苏双两个大商人,也是在那段时刻结识的刘备。
备的起点,其实和刘邦是很相似的,哪怕出身微末,在起兵的时候,也都有了自己的一些势力,黄巾起义,也给了刘备起势的先决条件,刘备先后在镇压黄巾之乱和镇压张纯叛乱的经过中,屡立军功,并因此当上了一个小官——安喜县尉,当然,最终刘备由于鞭笞督邮,而不得不继续流浪。
备辗转中投奔了求学时期的大哥——公孙瓒,开始帮助公孙瓒攻打袁绍,并在青州多次抵御住袁绍的进攻,因此被公孙瓒表为平原国相,在此时期,刘备开始被世人知晓,北海孔融被管亥围困时,也是找到刘备求助,刘备惊呼:“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!”
此前连战连胜的刘备,终于在徐州吃了大亏,先败于袁术,后败于吕布,再败于曹操,输了将近五年,这也是刘备屡败屡战的由来,刘备辗转来到汝南,击败了曹操派来攻打他的蔡阳等人,投奔荆州,并在此得到了诸葛亮等人的辅佐。
元202年,刘备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大胜仗,刘表与曹操的摩擦不断,这时候屯驻新野依附刘表的刘备有了用处,刘备命刘备北上叶县,与夏侯惇、于禁等相拒于博望坡。刘备以伪遁之计,设下伏兵,夏侯惇、于禁中计,一起追击刘备,最终,被刘备率军打败,火烧博望坡正是源于此战。
壁大胜之后,刘备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,并在张松的策划下,西入益州,并在征讨益州的经过中连战连胜,无一败绩,耗时两年占据了益州,此时的刘备意气风发,东与孙权争夺荆州,向北规划谋取凉州。
过一年的筹备,汉中之战爆发了,刘备率军先后击败夏侯渊、张郃和前来支援的曹操,并因此全据汉中、上庸两郡,为季汉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刘备最终因兵败夷陵和遗臭万年,但也不能抹灭其在军事上的能力。
以说,刘备每次的胜利,都并未进一步取得最终的胜利,而每一次战败,都亏得血本无归,这也是刘备最终未能复兴汉室得一大缘故吧。
十、战争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,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?
日战争前期,国军兵强马壮,机动性好,把各解放区打得抬不起头,共军根据地萎缩,人口减少,兵员减少,装备丢失,打得很惨,结局陕北 山东两路线重点出击之后,中间空出来了,刘邓丢弃重装备,千里跃进大别山,直逼南京,国军整个梯次战线被扯乱阵脚,没节奏了,东北拉扯时刻过长,并将不合,狭路相逢勇者胜,林彪棋高一着,直接把东北国军团灭了,东北军南下入关,国军直接被从北向南一路快推到了台湾岛。
